2025-08-28
週四共修---華嚴經第17卷
線上共修19:30-21:00
華嚴經第17卷
梵行品第十六
「佛子!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,應以十法而為所緣,作意觀察。所 謂:身、身業、語、語業、意、意業、佛、法、僧、戒。...如是觀察,梵行法不可得 故,三世法皆空寂故,意無取著故,心無障礙故,所行無二故,方便自在故,受無相法故,觀無相法故,知佛法平等故,具一切佛法 故,如是名為清淨梵行。 「復應修習十種法。何者為十?所謂:處非處智、過現未來業報 智、諸禪解脫三昧智、諸根勝劣智、種種解智、種種界智、一切至 處道智、天眼無礙智、宿命無礙智、永斷習氣智。於如來十力,一 一觀察;一一力中,有無量義,悉應諮問。聞已,應起大慈悲心, 觀察眾生而不捨離;思惟諸法,無有休息;行無上業,不求果報; 了知境界如幻如夢,如影如響,亦如變化。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 相應,於諸法中不生二解,一切佛法疾得現前,初發心時即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,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」
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
...佛子!一切 諸佛初發心時,不但為以一切樂具,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 生,經於百劫,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,發菩提心;不但為教爾所 眾生,令修五戒、十善業道,教住四禪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教 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故,發菩 提心;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,為充遍一切世界故,為度脫一切世界 眾生故,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,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故, 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,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,為 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,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,為悉知一 切眾生心行故,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,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 故,發於無上菩提之心。
法慧菩薩舉出十一個譬喩來說明初發心的功德有多少,是那十一個?①利樂眾生喻。②速疾步刹喻。③知劫成壞喻。④善知勝解喻。⑤善知諸根喻。⑥善知欲樂喻。⑦善知方便喻。⑧善知他心喻。⑨善知業相喻。⑩善知煩惱喻。⑪供佛及僧喻。
五個金剛心修練

「佛子!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,應以十法而為所緣,作意觀察。所 謂:身、身業、語、語業、意、意業、佛、法、僧、戒。...如是觀察,梵行法不可得 故,三世法皆空寂故,意無取著故,心無障礙故,所行無二故,方便自在故,受無相法故,觀無相法故,知佛法平等故,具一切佛法 故,如是名為清淨梵行。 「復應修習十種法。何者為十?所謂:處非處智、過現未來業報 智、諸禪解脫三昧智、諸根勝劣智、種種解智、種種界智、一切至 處道智、天眼無礙智、宿命無礙智、永斷習氣智。於如來十力,一 一觀察;一一力中,有無量義,悉應諮問。聞已,應起大慈悲心, 觀察眾生而不捨離;思惟諸法,無有休息;行無上業,不求果報; 了知境界如幻如夢,如影如響,亦如變化。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 相應,於諸法中不生二解,一切佛法疾得現前,初發心時即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,知一切法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」
初發心功德品第十七
...佛子!一切 諸佛初發心時,不但為以一切樂具,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 生,經於百劫,乃至百千那由他億劫故,發菩提心;不但為教爾所 眾生,令修五戒、十善業道,教住四禪、四無量心、四無色定,教 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、辟支佛道故,發菩 提心;為令如來種性不斷故,為充遍一切世界故,為度脫一切世界 眾生故,為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,為悉知一切世界中眾生垢淨故, 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,為悉知一切眾生心樂煩惱習氣故,為 悉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,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,為悉知一 切眾生心行故,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,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 故,發於無上菩提之心。
法慧菩薩舉出十一個譬喩來說明初發心的功德有多少,是那十一個?①利樂眾生喻。②速疾步刹喻。③知劫成壞喻。④善知勝解喻。⑤善知諸根喻。⑥善知欲樂喻。⑦善知方便喻。⑧善知他心喻。⑨善知業相喻。⑩善知煩惱喻。⑪供佛及僧喻。
五個金剛心修練
